行业新闻
感恩遇见,感谢每一位屏幕前的你
· 2024-04-13
有一个词,穿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流淌温暖至今,有一种感情,只要一提起,便自动在人与人之间涌动一种感动和美好,让人甘愿被它感染,并深深动容它就是——感恩。今天是感恩节,莲英先祝一直关注着莲英的各位茶友们节日快乐!感恩遇见,感谢每一位屏幕前的你。趁着这个特别的节日我们不妨来聊聊感恩与茶的故事吧~感恩节虽然源自国外,但感恩之心是没有国界的。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这个节日,我们更应该有专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人说,过节应该要有仪式感,比起吃一顿感恩节火鸡大餐、参加一场感恩节狂欢派对等这些形式上的仪式,中国传统的感恩仪式更具有文化内涵。就拿我们常喝的茶来说,“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感恩仪式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小孩第一次进学堂,要给先生敬茶以感谢师恩,这叫“拜师茶”。新人喜结连理,婚礼上要给双方家长敬茶,以感谢父母养育恩,这叫“改口茶”。长辈生辰,晚辈要给长辈敬茶,以祝福老人身体健康,有“茶”寿。“茶寿”就是108岁。还有我们平时送礼,也经常是赠送茶礼来表达感谢之意。△敬茶 图源:网络还有,源产于福建武夷山的国茶“大红袍”,其名字也来源于“感恩”。明朝洪武十八年,福建举子丁显赴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后来丁显高中状元,特地前来致谢和尚,得知茶叶出处后丁显脱下身上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感恩之意,中国名茶“大红袍”因此而得名。这些年来,越做茶,越会感恩于自然草木的馈赠。茶,集天地的滋养与四季的精华于一身,经过十几道工序的打磨才与人有了这场缘分。它哺育并抚慰着我们,让我们不仅品到茶的滋味,还在品茶的过程中,在茶叶的一浮一沉间,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懂得了沉淀、摒弃了浮华、找寻到心中的一方安宁。而我们的华夏祖先神农氏可以说是第一位茶人,然后历经一代又一代茶人几千年的传承和创新,才有今天可以喝到的两千多种茶树品种。感恩祖先,感恩无数前辈茶人! 我们从小被教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成长路上,我们得到来自亲人的关爱、师长的教诲、朋友的陪伴、领导的提携、同事的帮助、客户的支持……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感恩。莲英作为一个茶人,以茶为生,以茶为友,各位茶友都是值得莲英感恩的人。我们因茶而结缘,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这一路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一生只为做好茶,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做茶不容易,做一辈子茶更难,茶友们对我的认可和鼓励,是我坚持前行的最大动力!
好一杯茉莉银针,好一朵茉莉花
· 2024-04-13
热闹的双十一已经过去了,不知大家有没有顺便多囤一些茶叶?其实在互联网没有普及的时候,初冬的十一月,对于茶人来说应该是一段闲适的日子。秋茶已采摘,春茶还要等到来年,此时我都是坐在自家的茶叶小店里和客户们泡茶聊天,时间过得很慢、也很惬意。现在生活节奏快了许多,微信也成了大家日常的联系方式,虽然面对面的沟通少了,不过莲英也结识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友。可能是因为“见信如面”吧,每次在微信上和大家分享自己对茶的一些感悟,其实也是莲英最轻松愉快的时候。每天忙碌之后,我都会给自己沏一杯茶,喝一口热茶可以消除疲倦,让自己的身心放松下来。独自喝茶的时候,我喜欢冲泡一杯茉莉银针,看着茉莉花在水中舒展,白毫银针在杯里沉浮,然后深深地吸一口茶韵花香,此时整个人都会安静下来,心中亦不会再有琐事繁芜。有时还会轻声哼唱那首《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惹人夸......”讲到茉莉花,对于信佛的茶友来说应该不会陌生。象征忠贞、清纯、贞洁的茉莉花被誉为“佛教圣花”,就连民间广为传唱的《茉莉花》歌曲,其实也是源于五台山以茉莉花为原型创作的《八段锦》佛乐。再说到白毫银针,所谓“白毫大光,应念来感”,“白毫相”便是如来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莲英不敢妄称知晓佛理,但总感觉茉莉银针颇有“禅茶一味”的意境。有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人遇不快,喜欢借酒消愁,岂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而饮茶则简单很多,不过两个动作:拿起、放下。拿起杯,尝茶味。放下杯,品人生。茶让人静心定思,心境纯澈,当心灵变得博大,便能恬淡安静,犹如倒空了的茶杯,空灵无物。即使已经辛苦忙碌了一日,也请在晚上抽出片刻闲暇,披衣安坐窗前,沏杯茉莉银针。在清茶中体验朴素真谛,在茉莉花香中感悟生活。而且据中医典籍记载,茉莉花可以和中下气、平肝解郁,
众口难调的【泡茶水温】,是时候来说道说道了
· 2024-04-13
关于泡茶水温,相信每个茶友由于日常偏爱的茶不同,所泡的茶类不同,对泡茶水温的衡量也是不同的。 在茶界,有人说:“好茶不怕开水烫”,认为一款好的茶,必定可以经受住开水的锻造与洗礼,不然就是茶不够好。那真的是这样吗?现实中的情况是,很多茶友发现,用过高的水温泡茶,特别是名贵娇嫩的茶和一些特别茶类,会很快出现较强的苦涩味、酸涩味,有些茶色甚至因水温过高而转黄。 “这说明这款茶品质不好”,有人会这么回答。而有实验表明,主汤色、滋味、香气的氨基酸在60℃时开始溶解;主涩味、苦味的茶多酚随温度提高而增强;咖啡碱在80℃以上水温更易溶解。所以,泡茶也不都是一概而论的用沸水就是好。 其实,泡茶的过程,就是在不影响茶叶本身美观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挥发茶叶内含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水温是很关键的一步。 有的茶不怕高温,比如说发酵程度较高的茶,还有茶青采制中比较粗的茶,这些茶类可以在沸水的冲击中最大程度、最快速度地挥发它的茶性和香气。而有的茶怕高温,比如说发酵程度低,或者没有发酵程度的娇嫩茶芽做的茶。这种茶一旦遇上高温,虽然可以最大程度地让茶叶得到锻造,但也更快更强地析出它本身的茶多酚、咖啡碱,也就是苦涩味。这对我们品饮茶只为取它本身的美妙滋味而言是有很大影响的。另外,娇嫩的茶叶(比如绿茶)也会因过高的水温而变得更快发黄,从而让茶汤也发黄,这有碍观瞻鉴赏的美感。 那六大茶类应该遵照什么水温来冲泡呢?又可以用什么便捷的方式查探水温呢? 这里有一个前提是,不管用什么水温,必需要先把水烧沸腾,再将它至于适宜的温度去冲泡相应的茶类。 细嫩高级的绿茶、黄茶、红茶,用85-90℃的开水冲泡,比如碧螺春、高级黄山毛峰、高级祁红、金骏眉等。 白茶、大部分的红茶、大宗绿茶、大宗花茶等用90-95℃的开水冲泡,比如白毫银针、白牡丹、普通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正山小种(赤甘)、闽红、滇红、祁红等。 乌龙茶、普洱茶、低等级的白茶、正山小种、黑茶等原料较粗,或者紧压的茶,可以用95-100℃的开水冲泡,比如铁观音、凤凰单枞、武夷岩茶、普洱生茶/熟茶、贡眉、寿眉、安化黑茶等。 
茶友们,你会正确投茶吗?
· 2024-04-13
莲英发现,有许多茶友,喝了很久的茶却无法把握每种茶的投茶量。有些茶友喜欢遵照“标准”,因为他们心里有对“茶”的崇敬与准则。但其实投茶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通常,我们可以根据茶叶的类别、茶具的大小、饮用者的习惯来确定用量。一般而言,茶多水少,味就浓;水多茶少,味就淡。茶叶的用量有“细茶粗吃,粗茶细吃”的说法。也就是说,细嫩的茶冲泡时要多放一点,因为这类茶含的茶汁较少。相对细嫩茶而言,粗茶含的茶汁较多,因此可以少放一点。比如,同样的水,粗茶放5克就可以了,但是细茶则至少要放8克才行。那什么是“细嫩茶”呢?细嫩茶叶,一般指春天采摘芽头或一芽一叶的茶鲜叶为原料而制成的茶叶。而“粗茶”是粗老一些的茶叶,一般指到夏秋季采摘制成的茶叶,以一芽三四叶以上或含梗的茶鲜叶为原料而制成的茶叶。△细嫩茶粗茶与细嫩新茶相比,口感上要苦涩一些。因为夏秋季的茶树在强阳光照射下迅速生长,树叶中大量积累多酚类物质与丹宁,对人体有着很好的保健作用。中老年人更适合饮用“粗茶”。俗语有云:“粗茶淡饭延年益寿。” △粗茶 另外,茶叶还有大叶、中叶、小叶的区分。在泡制时,大叶茶的投茶量相对较多,而小叶茶的投茶量较少。因为小叶茶之间的缝隙小,看上去少实际量却很大,例如香片茶投茶量一般只要1/6茶壶即可,而寿眉茶则至少需要1/3茶壶,才能冲泡出茶的滋味。投大叶茶时,因其间缝隙较大,投茶量可适当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