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品味 【茶渡我行】茶器与茶
· 2024-04-13
古镇悠悠,庭院深深竹林青青,茗香袅袅绰约之美,隐于茶寮婆娑之影,风停且歇茶修我心,茶渡我行民间有“玉养人,人养玉石,人玉互养”的说法,因为人戴玉久了玉润而人圆,玉也越来越光滑。我认为还有两样东西也有这种亲密关系,它们互养互促,相得益彰,那就是茶器与茶。如果将茶器的质地分为瓷、陶两大类。瓷质茶具的感觉是细致、光滑,与不发酵的绿茶、低发酵的白毫乌龙感觉更加的相似。而陶质茶器则古朴、粗狂,与红茶,重焙茶类的似乎更加相得益彰。再就茶器的颜色而言,白瓷土显得亮杰精致,用以搭配绿茶、白毫乌龙与红茶颇为适合,为保持其洁白,常上层透明釉。黄泥制成的茶具显得甘怡,中焙火的茶类,紫砂或较深沉的陶土制成的茶器显得朴实、自然、配上半发酵的铁观音、水仙相当搭调。瓷器无论在古在今,都渗入了生活。中国人喜欢喝茶,“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于茶器,古人有云“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若是懂得看透饮茶瓷杯的美学魅力,便足以窥探东方美学的一二。如果用“兵器”来形容茶人的茶器,没握过“百般武器”,好像就不好意思说自己能当个“老茶客”不过,在万千茶具中,新手与老手都一定用过的--非盖碗莫属!白瓷盖碗,诞生之时,便是为茶而生。盖碗的出现,以茶瓯加盖为标志。彼时,明代中期, 撮泡法开始普及。人们担心茶汤冷后,冷茶会伤胃。因此,他们在茶碗之上加了个盖子,盖碗,就此而生。盖碗的历史,是从饮茶器到泡茶器的波折。盖碗的一生,都与茶息息相关。文人雅士,或多或少,都曾在文中、诗中提起过盖碗。就连鲁迅先生,也在《淮风月谈-喝茶》中写道:“喝好茶,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茶人们对于盖碗有种种夸赞之词,并非出于抬爱,而是实至名归。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为“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但就泡茶的功能而言,碗口形显现在散热、方便与观赏三方面。碗口宽敞的、盖碗形制的,散热效果较佳,所以用以冲泡需要七八十度水温的茶叶最为适宜,因此盖碗经常用以冲泡绿茶、香片。去渣方面也显得异常方便,很多人习惯将盖碗作为冲泡器使用就是这个道理。冲泡茶叶后,打开盖子很容易可以观赏到茶叶舒展的情形与茶汤的色泽、浓度,对茶叶的欣赏、茶汤的控制颇有助益。尤其是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注重外形的茶叶,这种形制的冲泡器,若再配以适当的色调,是很好的表现方法。 茶遇上盖碗,天作之合。上帝曾用亚当的肋骨创造了夏娃。而盖碗,便好似茶的“肋骨”,是为其量身打造的茶具。盖碗的存在,能照应几乎所有茶。盖碗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与茶的渊源,从诞生到现在,纠葛不清。将盖碗和茶分开,指着盖碗说--用它便是不懂茶,无疑是十分可笑的。盖碗和茶的关系,足以化用周星驰的电影台词:“人家郎才女貌天生一对,轮得到你这妖怪来反对?”可,又是瓷与茶,冥冥之间,尘世成风,缘却未了。终有一天,当她们再次相遇时,另一段故事便开始了。
品尝 | 泡茶注意几个小细节,让你的茶好喝一百倍
· 2024-04-13
泡茶注意几个小细节,让你的茶好喝一百倍泡好一杯茶,是每位爱茶人的必修课。可总能泡出一杯好喝的茶,又不是那么容易。即便是老茶友,也可能会为自己不稳定的泡茶水平而懊恼。泡茶是技术活,更是精细活。从选水、煮水、选器、备茶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对茶汤造成影响。01选水尽量选软水,避开碱性水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水对茶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水中的矿物质和水的酸碱性。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称,水中有多种矿物质,含量丰富、影响最大的一般是钙离子和镁离子。它们的含量可以用水的硬度来衡量,含量越高,水就越硬。硬水烧开之后,钙镁离子会抑制茶多酚的溶出,而茶多酚不仅是茶之“功效担当”,对茶的风味也至关重要。抑制了它的溶出,难免茶汤寡淡、茶香低浊。因此,要尽量选择硬度低的水。若是用碱性水冲泡,茶多酚不稳定,很快会氧化。那些氧化程度低的茶,如绿茶、黄茶和铁观音,正常汤色应该是明亮的浅绿、浅黄或者黄绿色。如果是碱性水泡的,就会很快变成红浓的颜色。一般来说,现成的纯净水就比较适合泡茶。若想再进阶,可以买个酸度计来测酸碱性,再买个电导率仪来测量水的硬度。02煮水自来水需要煮久一点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关于煮水沸腾的记载:一沸:当水如鱼目,微微有声时;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势若奔涛、腾波鼓浪。煮水要大火快煮,而不要文火慢煮。当水连续冒泡,煮到二沸或是刚刚三沸时,水的活性是比较好的。如果煮得太久,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则活性降低,即水“煮老”了,对茶汤影响也不好。如果使用自来水泡茶,需要煮稍久一点。自来水沸腾时,把烧水壶的盖子打开,保持沸腾一分钟左右,能够除去一部分消毒残留的氯,降低异味。03选器不同的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绿茶:宜选玻璃杯或玻璃壶,方便观赏其在水中舞动。不宜选紫砂壶,绿茶所需水温低,而保温性强的紫砂壶会闷坏绿茶。红茶:用玻璃茶具或白瓷茶具,可以便于观察红茶的汤色和金圈。乌龙茶:若想展现乌龙茶高扬的香气,可以使用瓷质盖碗,方便闻香且不会吸味;如果想展现其深厚的韵味,可以选择紫砂壶,能更好地激发茶性。紫砂保温性好,可以淋壶加温,保证冲泡温度。普洱茶:尤其是老普洱茶,适 宜用紫砂壶。紫砂壶具有独特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能够减轻普洱茶存储时产生的一些异杂气,茶的层次、韵味更好。白茶:白毫银针原料很嫩,冲泡温度不能过高,故宜用大口盖碗泡茶,避免闷坏茶叶;而白牡丹、寿眉或贡眉之类,使用茶具没有太多限制,老白茶还可以用陶壶煮饮。04比例严格控制茶水比例要想泡出一杯风味稳定的茶汤,茶水比例的控制尤为重要。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杨多杰认为,茶汤是一种动态平衡下的美感。只要找准平衡点,茶汤的美感自然而生。他按照不同场景,划分了两种比例。1、 安全比例当难以实现茶水分离,比如旅途中或使用马克杯时,将茶水比例严格控制在 1.5:100(即 100 毫升水对应1.5克茶)这一“安全比例”,即使一直闷泡也不会苦涩。2、日常比例日常泡茶中,建议用1:30(即 30 毫升水对应 1 克茶)的茶水比例,更适合多次冲泡品饮。
品味 | 人生恰似茶中味
· 2024-04-13
人生犹如一杯茶,轻轻的抿一口,静心品味,那一缕茶香,清爽甘甜,令人心旷神怡。一杯茶,润了喉,静了心。茶性本静,如一股幽幽的,缓慢的力量,让心情归于宁静。世间的纷纷扰扰,让人心情浮躁,不如让自己静下来,捧一本书,喝一杯茶,感受茶中的清新淡雅,体味闲适人生。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给自己一点空闲的时间,远离城市的喧嚣,找一个清静的地方,慢慢品茶,在茶中找到属于那份乐趣。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奋斗,每天拼命的努力,也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当身心疲惫的时候,唯有一杯清茶,才能慰藉自己的心灵。人生恰似茶中味,苦涩相甘甜自明。 喝茶不仅能静下来感悟人生,也能让心情愉快。即使你的心情再浮躁,当你拿起茶杯的那一刻,心就会慢慢地静下来,在茶中找到属于心中的那份快乐。回归茶的本味,回归岁月的静好。烦恼时,选择一个幽静的地方,一人一茶,自斟自饮,只有细细品味,才会懂得其中的乐趣。在静静的角落里思考人生,在遐想中回到自我,找回当初的那一份初心,茶能洗涤心灵,也能静心。一杯茶,让我们感受美好幸福的时光。一杯茶,赋予我们体验生活的万般惬意。喝茶让人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清的人生。
品尝丨饮一杯茶,忙里偷闲
· 2024-04-13
何为奢侈?或谓之曰『钟鼓馔玉』,亦或谓之曰『宝马雕车』。其实不然,此番奢侈,皆为下品。不过迷恋于物外者,真正的奢侈,乃闲适者。闲适是一种心境。心静,则万物可得。忙里偷闲,是人生大智慧。唐朝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舎》中有言『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清闲无事,坐卧随心,听松涛阵阵,赏檐雨连绵。『闲之一事,讨了无万便宜。』此番便宜,乃是心境使然。闲雅会暮雨,幽情知冷风。窗外车马喧嚣,若能燕居避人潮,静心以闲读,不失为人生真趣,生活可以匆忙,但心态要轻闲。这一分“闲”,是生活中的点滴欢喜,更是心情的宁静闲适。人至中年,忙不如闲,红尘多少事,不如偷得一点闲。心境澹泊的人,自然是无所拘役,性情潇洒出尘。取读几册传世典籍,如见先贤漫谈;闲制一首素心之诗,犹闻燕客返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浄而如妝,冬山惨淡而如睡。有一颗闲心,不仅能够发现自然中的美景,更会给身体和大脑一份休息和缓冲,给自己一点闲功夫,喘一口气,舒展一下心情,寻回生活的雅致与精适。林语堂认为人生幸福就是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繁忙世事中,悠闲,是人生最难得的清福,能够悠闲生活的人,都是高人。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闲适,不是无所事事,荒废光阴,而是细品生活,是热爱生活。有一颗闲心的人,更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感受每一次真情,能得半日之闲,便可抵十年尘梦。能忙世人之所忙方能闲世人之所不能闲。